162014-01
武汉建筑力量乘风崛起 原载《长江日报》2014年1月16日
17092次2014-01-16
  2013年最后一个月,武汉建工集团和武汉市政集团,先后拿下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和全国市政工程最高奖“金杯奖”。这是武汉建筑力量乘风崛起的注脚。伴随武汉城市建设提速,武汉建筑业迎来最好发展时机。
 
  城建攻坚  建筑业崛起“东风”
 
  当前,武汉正处于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武汉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市城建委不断强化服务职能,开展“工程建设管理大提升”活动,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努力为建筑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4年,城建攻坚进入关键之年,未来大武汉的“骨架”雏形初显。5年攻坚,基本建成中部第一、国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工程设计和建筑品质大提升的重要目标,为武汉建筑业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市将从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强化工程质量安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建筑业做大做强。
 
  目前,武汉地区市属建筑业施工企业总数已超过3700家,从业人员逾80万人。近年来,武汉城市建设大发展,建筑业年均开竣工已达3000万平方米。以武汉建工(集团)为例,近几年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不断发展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在武汉、外地市场承建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建筑企业之一。市城建委主任彭浩说,“建筑业是武汉市重要的传统产业,公平、公正、规范化的市场环境是武汉建筑业能够取得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宜居城市 绿色建筑正当时
 
  市城建委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推进武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加强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建筑业向绿色、智能建筑方向发展。加快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依托未来科技城、花山生态城、四新生态城、武汉中央商务区等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和光谷伊托邦等绿色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绿色建筑示范区域。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6年,提前4年实现国家提出的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30%的工作目标。
 
  此外,武汉将大力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现代化和生态型转变,建立系统完备、技术领先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行业竞争力,使建筑业成为“结构合理、技术创新、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的现代化产业,促进建筑业做大做强。
 
  历史悠久 能工巧匠辈出
 
  3500年前,先人筑起盘龙城,开启武汉城市文明纪元。
 
  以此为起点,武汉城市的建筑史穿越历史烟云,一路走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勤劳、聪慧,从事建筑业历史悠久,民间泥木工匠众多,形成不少木匠湾、砌匠湾、铁匠湾。
 
  以新洲辛冲镇为例,这支代表武汉的建筑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纷纷从田地走向工地和城市。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建筑队,发展成为一家家闻名遐迩的集团公司。在经历由包工头向实体公司的转变后,行业发展进入“机械时代”,生产效率极大提高,承接的工程无论是在高度、体量和造价总额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新洲区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全国第一个“中国建筑之乡”荣誉称号。
 
  任重道远 在竞争中长大
 
  进入新世纪,中国迎来了大规模城市建设期。深圳速度,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一批批新兴城市崛起,而与之相伴的,一支支建筑力量开始瓜分市场。
 
  一座座桥梁飞架、一栋栋高楼挺立、一条条道路延伸……2012年,我市提出“五年城建攻坚”计划,城市不断生长、扩张的背后,一批又一批的本土建筑力量为之努力拼搏。
 
  在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开足马力的过程中,不少本土建筑企业也在致富后反哺家乡,特别是热心捐资助学。“造最好质量的房子,做最有爱心的企业”,成为本土建筑力量的共同追求。
 
  “每一个城市的兴起都有建筑力量的身影”。市城建委建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要让建筑行业产业化,从政策、科技创新、人才培训、融资、“走出去”等多方面扶持武汉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本土建筑品牌,更快更好的发展。
 
  目前,本土建筑企业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在与外来建筑企业的比较中,在总体规模、资金实力、资质等级上还有差距,这也正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详情请看:http://cjrb.cjn.cn/html/2014-01/16/content_5280600.htm
分享至: